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中国有多少人喜欢《红楼梦》的人,就会有多少个对《红楼梦》理解的版本。
《红楼梦》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它属于千秋万代;它不属于哪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个从它的精神里汲取灵光、让生命发出光彩的人。
《董梅红楼梦讲义》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红楼梦》。
一两府一园的格局,风格自成一派
收到《董梅红楼梦讲义》的时候,内心有些激动。每天七蛇追风丹一个疗程吃几盒早晨会深度阅读1小时,没有想到读完比想象中更快,但思绪却很难平静下来。
小学六年级初次接触《红楼梦》,那是青少年简本读物,比较薄的一本。那时候班级已有同学读比较复杂的《红楼梦》,分上、中、下三册,令人羡慕不已。更有甚者,追剧《红楼梦》,还为此画出了人物肖像。
在我苦苦哀求下,同学才将画的薛宝钗像赠送与我,保存至今,纸张早已泛黄。
而后每过几年都会重读《红楼梦》,可能是生活阅历的变化,人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但《红楼梦》真的太博大精深了。
就风格而言,那时候,总觉荣国府很气派,而宁国府似有颓败之气,人物的面目也是模糊的。发生在荣国府的故事是现实主义风格,发生在宁国府的故事则更像是批判现实主义。
而生活在大观园里的人,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曾不知道是为什么,感觉很羡慕,却也有些伤感。因为知道人总会长大,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样的好梦也会破碎。
大观园是作者建构的一个呵护女儿,呵护人间美好的乌托邦。从空间属性来说,大观园基本是一个理想主义空间,这部分故事的写法接近浪漫主义风格。
《红楼梦》的空间构成,从故事角度看,是两府一园的位置格局;但从作者的角度看,是他对故事内容的一种结构性安排。每个空间都象征着主题的一部分,而每一位人物,都和他所属的空间有着深刻的连接。
除了少男少女的情愫,饮酒作诗、赏雪踏梅等,至今读来都有那股富贵、闲适之气。所有居所都与人物设置高度吻合,从外貌、衣着、喜好、性格等方面。就算是一个小角色,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小红、焦大、贾瑞等。
二《红楼梦》里,最不缺的就是美学生活家
懂得生活情趣,善于经营生活品位的人,往往被称为“生活家”。
而董梅说真正一流的生活家,至少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实打实的生活技能。无论柴米油盐,还是四时寒暑,都能把自己和家庭照顾好,这既是本分,也是本事。
第二要有七蛇追风丹是正规药吗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热情,这样才能有动力把在人间的每个日子过好。
第三要能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二为一,经营出有灵性光辉的生活,这既是心灵的能力,也是精神归宿。
整部《红楼梦》,如果把这三个方面,放到对应的人物身上即是:王熙凤、贾母、林黛玉。
先说王熙凤,这个人物贯穿全书中,作用很大。
你想,一帮少男少女啥事不懂,只会琴棋书画,那么大的荣宁两府如何正常运转?王熙凤就出现了。
她可以全面的照顾到很多人的情绪需求,对贾母、王夫人如此,对秦可卿、林黛玉也是如此。看似大大咧咧,实则心细如发,说话办事都在点子上。
最能展现她生活技能的就是给秦可卿办丧事,条理清晰,人员安排妥当,处事雷厉风行,没有人不夸她的。其实按书中的年纪来说,王熙凤不过20出头。
再说贾母,一个老太君,家里的定海神针。
贾母和当下的白富美还不一样,她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很高。
听戏,她能听出头头道道;吃饭,精细的让人感觉是艺术品,这一看就是长期浸染的结果,从史家小姐开始,估计也是备受宠爱的一位。
就算现在是满头白发,从穿着打扮上看,她也是很超前、很考究,容不得一丝马虎。
放在当下的社会,贾母也是不服老的,她一定会是一位时尚的老奶奶,有浓郁的生活情调。
最后说林黛玉,作者对她太偏爱。
曾经,我那同学画林黛玉,神韵极致。我喜欢的不得了,她却不肯给我,喜欢《红楼梦》的人对她也是偏爱。
她住的潇湘馆,那哪是人住的地方,明明是神仙住的好吗?又是竹子又是芭蕉,还养只天天说“林姑娘来了”的鹦鹉。
薛宝钗的冷香丸,完全比不上黛玉葬花,这才是精神和物质合二为一。
用董梅的话说就是:这三位生活家其实给我们贡献了一个生活维度,物质性,审美性,天然性。以此构建自己的生活,不但健康丰富,而且风雅又不失活泼,自带诗性。七蛇追风丹的保质期
三贾宝玉的“证空”和林黛玉的“证情”
“证”是佛家语,意思是“证悟”;“空”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佛学的宇宙观认为,一切存在都不出“成、住、坏、空”的根本规律。所谓“证空”,就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达成对“空”的认识。
所谓“证情”跟“证空”相对,就是以亲身体验达成对“情”的认知。
在“红楼”语言体系中,“眼泪”是真情的验证,是全书中最核心的象征符号之一。真情之所系,即是眼泪之所归,这就是林黛玉。
以前看《红楼梦》,这一点一直没有注意到,今日读讲义,感觉作者分析的很有道理。而我浅薄的不知道如何将这点讲清楚,借用董梅的分析,以方便大家。
曹雪芹不但在通灵石和绛珠草两个故事里面各自植入了一个隐喻性的精神主旨,同时又让它们分别领起一条故事线索。
通灵石入红尘历繁华,“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是“证空”。
绛珠仙子下世还泪,“但把我一生所有的泪水还他”,这是“证情”。
证空和证情是逻辑关系,体现为时间上的先后次第。情是归向,空是过程。
佛教的核心经典《大般若经》里有一句话:万境归空,不舍有情。
董梅认为《红楼梦》作者想说的是:空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世间万物不过都是成住坏空。但是,不能因为一切终将归空就否定生命,否定存在和过程的意义。而生命存在的根本信念就是“有情”,对己身、对他者、对世七蛇追风丹真假间的一切有情。即使历经世态炎凉或者悲欢离合,而终于“不改深情”,才会为生命注入存在的意义。
贾宝玉与林黛玉不仅是“木石情缘”,还有远超感情之外的事物,这就上升到一个哲学的层面。
如果能理解“证空”与“证情”,相比较复杂的红楼人物体系,就会好理解很多。
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金钱与荣耀,贾宝玉与林黛玉想拥有的不过是人间最有价值的爱、深情和温暖。
他们最懂彼此,相辅相成,因为林妹妹不会说那些混账话,而大观园最懂我的人只能是宝哥哥。这是上天注定的情缘,来人世间一趟,也不会更改。不患于死,不患于生,真正强大的人格,不但七蛇追风丹官方网释然于死,而且释然于生。
结语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不朽之书,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红学专家?因为《红楼梦》值得研究,它打开了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展示了一幅中国人的族群生活史画卷,呈现了中国人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
黛玉教香菱作诗,宝玉说晴雯撕扇“好好好”,这是善意,是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人的生命;黛玉葬花,两人共读那个时代所谓的“禁 书”,是对一切美好事物怀有大悲悯,寻找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可能,每一位读者手中都握有一枚通灵宝玉,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依旧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这颗通天地之心,强大而柔软,洞悉人生之痛,却始终不改生命深情,诗性和远方。